close

之前因為看過危險心靈的連續劇 因此 我開始對原著開始產生興趣
每次都是這樣 只要有小說被翻拍成電視劇或是電影 我總是會把原著在看完之後閱讀一遍
因為這樣才看的到原汁原味的劇本 也看得出導演的巧思所在
危險心靈的連續劇我也是如此規格對待它
看完原著 總有一種籠罩在沈悶的烏雲之感
老實說 電視劇給的心靈負擔重量顯然比原著輕的多
原著的文字看來輕快活潑 節奏行進快速 幫我在閱讀上增加不少速度
不過當你越看原著 會越覺閱讀的沈重感倍增
漸漸的 一股煩悶便在字裡行間逐漸佔據你的思緒
基本上兩者差異主要要表達的東西都是一樣 不過原著那種沈重感卻是遠遠大於電視劇
先來說說幾個修改之處吧
電視劇的人物可以明顯看出示很多原著角色的集合
就拿沈韋這個角色來說吧 原著中沈韋出現的場景並不多 只有短短不到3頁
在他在抗爭中唱完他人生訣別歌後不久 就把自己的時間永遠的停留在15歲
相較於電視劇婉轉的重病說法 顯然多了份惋惜和沈重
而且原著中住國外的沈杰和小留學生pepe對於主角的鼓勵顯然就是電視版沈偉的縮影
導演把很多個性相似的角色統合了 並且加入了自己的色彩 創造出另一個更完整的人格
我覺得這個作法擺脫了很多原著的累贅和沈悶 值得令人讚賞
而且也讓感覺這兩個"外國人"在原著後面變成下落不明人士的作法顯得高明很多(笑)
還有阿 艾莉這個角色在原著和電視劇的差異也相當好玩
艾莉的角色在電視劇中把他分化了 多了個宅男勞倫司(笑)
而且顯然幫艾莉加了不少智商 原著的艾莉總感覺有點腦殘腦殘(笑) 多了份傻氣
電視版把艾莉是電腦高手的部分給分化出來 多了勞倫司 還找了藍正龍來演
從這裡看來應該是為了炒熱電視劇的人氣吧
對了 對於人物最好玩的設定莫過於原著的邱倩硬把他轉性變邱憲這個恐怖決定
原著的邱倩一副就是狗仔記者樣 相較於邱憲那種喜愛大姊姊的純愛小弟弟設定顯得好笑
這大概又是導演要增加賣點的修改吧 因此每次讀到邱倩 我總是會笑個不停
原著中主角的父母也沒有像電視劇那樣的轟轟烈烈 一下離婚危機一下上演大復合
媽媽一角在原著中顯得很聒噪 出場總是話說個不停
問題是每次她在發表她的長篇大論老是找不到重點所在
而且往往都是發洩行為 也因此 只要她出場發表偉大見解 我總希望我能快轉帶過(笑)
老實說我比較喜歡電視版的媽媽 顯得比較穩重也較接近人性
關於爸爸原著著墨之處其實很少 沈默就是他的特色
不過電視版那種"醋味"十足的爸爸反而更加有趣(笑)
還有一個角色設定差異的有趣地方 就是原著中汝浩其實是沒有爸爸的 他是單親家庭
不過大概是因為和家長會長都是姓趙的原因 硬是幫汝浩媽媽找到了第二春(笑)
這我只能說導演大人您厲害阿 人格大融合就算了 你還順便當起月下老人(笑)
而詹老師在原著中顯然是走頹廢風角色 一點都不覺得他帥
不過這套衣服套在電視版詹老師身上卻變成了型男 連我都差點愛上他(笑)
怪不得在原著中和詹老師八竿子打不著的彭老師會忽然愛上他 而且還有了愛情結晶(笑)
還有還有 對於高偉琦的外表敘述 原著顯然比電視版來的噁心
而且高偉琦家庭也沒像電視版那樣是個破碎邊緣家庭 爸爸愛賭 媽媽家暴的
而是爸媽離婚(好像沒好到哪去) 爸爸是議員 家境算不錯 顯然就是紈褲子弟
唯一沒變的是這傢伙還是很白目(台) 而且一樣白痴的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對於人物的精簡和修正 使原著想表達的東西更加明顯 可以看出導演的用心和下功夫
對於場景事件 原著顯然浩大許多
電視版的學校門口抗議直接加強變成教育部外真三國無雙大亂鬥(笑)
抗議人群變成暴民 警方還出動鎮暴警察加強力水車驅散人群 整個場景顯然就是電影的規格
相較於電視版那淡淡幾句"一切如同電影落幕般終歸於平靜"更顯得對比
或許是成本考量吧 刪減了這一大段劇本
如果真的要拍 我想要克服的困難點相當多 光是要在教育部前面拍就是個大問題了
我比較喜歡原著的最後結尾方式 或許一樣清淡 但是仔細交代每一個人的結局
艾莉回學校 高偉琦出國 主角最終選擇了轉校 重新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主角在重新生活後變成了啞巴 不愛說話 只會點頭加搖頭 還得定時去看心理醫生
(話說他老早就得看了吧 那有說話這麼老成的國中生阿)
說了這麼多 最後還是得說一下看完原著的感想
原著中大概點出國內和國外教育的差異 國內的教育是菁英式的教育 只能單純下聽上的指令
而國外的教育則是下對上的批判和質疑 作者用了一個好比喻
國內的教育如同一個老人強調道統和傳統 緩慢紮實的腳步拖著教育慢慢前進
可以減少跌倒的挫敗是他的優點卻也是他的盲點
沒有新的嘗試就沒進步 而國內的教育就是缺了創新嘗試這個問題
單純循著先人的腳步一步步往前走 卻忘了為什麼往前走
國外的教育如同小孩 不斷在失敗藉著鼓勵檢討前進 外國為何強盛可以從此略窺一二
但是在進步的同時 因為老是吃著名為鼓勵的甜食 人卻漸漸嬌縱了起來
傳統的道德和尊重也在這之中不知道何時消失了 人也漸漸變的功利起來
教育很重要 但是往往我們所抗議的卻不是教育 而是發洩
如同原著中原本只是主角抗議著老師處理不適合 最後卻變成了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抗議
到底這一切最開始為了什麼幾乎完全迷失了 人群只會盲目跟著起鬨 而忘了本質

"小時候,我好想背著大大的書包上學去。我以為我會在學校學習思考、體會、尊重、分享,好讓我更懂得享受生命所賦予我的一切,更懂得熱愛這個世界。直到我開始上學之後,我才發現我錯了。他們說,教育就是個競技場,而讀書只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為了保持領先,我們放棄了思考、體會、尊重、分享,開始學習平庸、冷漠、虛偽、貪婪"

教育的本質不是應該是讓人更美好嗎 為什麼在貼上成就一詞之後卻變了質
功課好不好就可斷定一個人好不好 而且功課好就代表他的未來出路好嗎?
學校設立的意義應該是讓人開竅多思考吧 為什麼總感覺它像一座思想的監牢
裡頭的人充滿了如同死魚般的眼神 冀望自由的心被鎖在高高圍牆裡
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學校嗎? 這就是教育的意義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不過真的有開開心心的學習這檔事嗎? 或是讓你不會想逃跑的學校嗎?
相信答案也不全然是確定的 教育本來就是一件百年大計 牽扯的層面太多 往往都是無疾而終
抗議又如何 最後往往變成沒有目的的抗議 失去了焦點
儘管社會看來總是那樣的紛亂不堪 我們無力改變 但是改變自己總行吧
學著思考 學著反省 多做事少說話 或許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改變自己到改變社會其實只是一連串的化學反應
就如同危險心靈主角只是在課堂上看漫畫的意思一樣 他作夢也沒想到這件事會變成社會大事件
不妨假設這個社會跟危險心靈所設定的社會一樣 也是有滾雪球的現象
小事會變大事 那改變自己是不是也意味著能改變這個社會(笑)
多檢討自己 少責怪別人 是我看完原著的感想
或許多靜下心先想想自己的過錯 再看看別人 這個世界顯然會比原先想像的那個世界來的好多了

PS1:
排了半個月才拿到這本書 而且全書359頁要我在一個禮拜內看完
重點我還很自找麻煩的寫了網誌 我快累死了 各位看官給點鼓勵和回應吧(笑)

PS2:
為啥看完原著有種和電視那樣有種悵然若失的詭異感覺
生活又再度失去了重心感了嗎(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dodocar 的頭像
    dododocar

    嘟的思緒錦集

    dododoc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