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場不安定的騷動
因為擁有大量的本錢 所以可盡情揮霍
煩躁不安的內分泌 催促著青春的汗水和衝動
村上龍的69 就是講述一段青春的狂騷
這裡的村上龍是作家村上龍 不是設計櫻桃包那位設計師村上"隆"
好玩的是這兩人除了名字念起來一樣之外 還有相當多的相似之處
兩者都是童心未泯大頑童 喜愛玩弄對比反差的遊戲
村上龍的文字看來活潑且無俚頭 常常看著看著就被他那狂想的文字弄得七上八下
讓人捉摸不定他真正的想法 也搞不清什麼是真正的本文 什麼又是他所幻想
而村上隆的設計具有濃厚的"童"味 不像大多的設計師選擇的穩重洗鍊設計
以造成購買風潮的櫻桃包為例 村上隆選擇了活潑單純的童心
來映襯充滿大人味的設計 這種對比的反差成了村上隆特有的風格
69一書從書名開始村上龍就玩起童心 試著用英文念念看"sixty nine"
發現到期中的奧妙了嗎 試著再加速念念看 是不是很像"sex night"
聽得人不由得臉紅心跳 著實創意十足也頑心十足
青春文學有幾個必備的要素
沒腦袋的熱血 過度分泌的睪固酮 成群結黨的友情劇碼還有未來的懵懂
69都具備這些要素 只是他還多了點碎碎念的幻想
他把主人公的幻想現實化 然後在你走進他的幻想之中
在狠狠的來個急轉彎 把你從幻想拉回現實
這樣的文字實在少見 也相當的趣味
讓讀者疲於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奔跑 嗑了迷幻藥大概就是這感覺吧(笑)
書一開始便點明了時代背景
"1969年,這一年,東京大學取消了入學考試。披頭四推出《白色專輯》《黃色潛水艇》以及《艾比路》,
滾石合唱團則推出了最佳單曲《Honky Tonk》,還出現了蓄長髮、主張和平的人,稱為嘻皮。......"
二戰時期剛過 這個世界個人主義漸漸覺醒
原本封閉的神祕東方正被西方文化大舉入侵
搖滾樂、前衛電影、反戰思潮、嬉皮文化等等西方特有的流行文化 如同擋不住的洪水般襲來
故事發生在一個偏遠的鄉下 一個和這股潮流完全沾不上邊的地方
主人公矢崎劍介是個高中生 跟當時的高中生一樣 對於西方世界的種種充滿好奇和期待
除了無緣和這股潮流接軌 還多了學校這個囚牢 困住和這個世界一樣動盪不安的青春之心
主人公所面臨的處境像急著找出口噴發的火山岩漿 表面雖然看似平靜 底下卻是奔騰不已的熱情
學校綁手綁腳和對於外來文化的渴望 主角選擇了文學、音樂、電影、愛情當出口 以快樂作為報復手段
帶領著他的一干怪怪死黨們仿造1969年夏天的美國烏茲塔克音樂節狂歡派對
那場派對匯集數十萬名年輕嬉皮且足足舉行了四天三夜
主人公企圖使用這種快樂的手段報復這個囚禁他的不平等社會
整個故事充滿了狂歡的氣氛 也充滿青春的騷動
用之不竭的精力和怪點子佐以天馬行空的奇異想像讓這本書閱讀起來格外有趣 也讓人印象深刻
造型鮮明的角色令人很難不注意 雖然帥氣家裡卻是採礦人家的阿達馬(本名山田正)
其實阿達馬本來就很聰明 如同主人公所說 他不但帥氣而且功課也很好 只是多了點純樸的土氣
為了拉攏這種看似難搞的角色成為自己的助力 主人公用高超的唬爛技巧強制性征服他
當然阿達馬也不是就這樣傻傻的被征服一輩子 隨著閱歷和年齡的增進
最後阿達馬也走出主人公的束縛 不再被他唬的一愣一愣 看著他的成長過程倒是挺有趣的(笑)
主人公雖然滿嘴文學經典 實際上看過的書沒幾本
腦子裡充滿不是什麼改變世界的想法 而是一堆暴躁無處發洩的精蟲
最終的目的 也只是想讓小弟弟伸進那甜美濕滑的神秘禁地而已
別笑主人公下流 我們也都是這樣走了過來
不理性的青春期 那股難以捉摸的衝動 連自己都無法控制
作者曾說69其實是他的半自傳小說 寫這本書單純想紀念那段時光
閱讀完這本書 不禁開始回想起高中那段歲月我在做什麼
這讓我不禁也跟著笑了 青春或許就如同他所描述一般
那樣的充滿活力勇於嘗試還有過度分泌的睪固酮(笑)
我們總是在讀書中讓青春悄悄溜走 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
很羨慕作者成長在哪一個充滿騷動自主甦醒的年代
鮮明色彩的活潑筆觸 如同嘉年華會的氛圍 令人好笑又感動的內容
69這本書相當值得細細品嚐
但有個問題我一直想不通 不知道是不是國情不同還是怎樣
一個高中生(我指阿達馬)能看完這麼多的文學和哲學經典而且主人公也知道這些書
這所高中的水準會不會也太高了(笑)
最後來提個題外話
這本看完之後 讓我想起之前也看過的青春文學
像是金城一紀的《GO》或是大家熟知的石田衣良所寫的《池袋西口公園系列》
這三人年紀上剛好等差8歲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還是剛好 各自所關注的少年世代也存在著和年齡等差的微妙差異
金城一紀(1968)的年代聚焦在自我血統的認同上 題材有點沉重
他在書中提出對這個社會的結構的拆解與批判 相當好看
而石田衣良(1960)的世代顯然較為近代一些
書中可以看到大量3C產品的出現 那是村上龍和金城一紀所寫那個年代沒有的
題材上石田衣良專注在社會少年的關懷上
用著他詼諧的文筆說著少年們互相扶持互相爭奪的年輕故事
一樣的年紀在不同世代有著不同的表徵 把這三人作品互相比較 可以看到這個有趣差異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 這三人的作品都曾被日本導演官藤宮九郎拍成電影或是日劇
雖說是同一導演 而所詮釋的年紀也都一樣 卻如同原著那般的有趣差異
這些作品在變成電視或日劇之後 三者的色彩有著明顯的不同
青春或許這是這樣 因為本質的不安定而變化不已
雖然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讓人看了不免為其擔心 不過這也是青春所特有也是之所以迷人之處 不是嗎(茶)
PS1:
這本書的心得還真不是普通難寫 因為太歡樂了反而不知道該從哪裡寫起(笑)
PS2:
這書有出電影 之後再補上電影心得(累)
書籍簡介:
作者:村上龍/著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04 年 12 月 23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村上龍
1952年生於長崎縣佐世保市
本名龍之介的村上龍 一直抱持著「不重複用同一個方法」創作作品
第一部小說《接近無限透明的藍》即獲得第19屆群像新人獎、第75屆芥川獎 作品的尺度在當時引起不小的社會騷動
這一位天才作家在喧囂與出類拔萃的資質中 初試啼聲便於日本文壇擁有了屹立不搖的文學地位
過去曾被宣稱是日本「年輕一代的旗手」 村上龍拒絕「被定位」
活躍於電影、電視、廣告、音樂、旅行的他 永遠敏感觸摸時代核心 將社會脈動化成筆下一部部緊扣人心的奇異作品
出版作品《共生蟲》、《希望之國》、《五分後的世界》、《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